日期:2025-07-02 12:29:30
■ 本报见习记者 王妍妍 记者 竺佳
制成一件衣服需要多久?
设计、选样、打版、缝制……按照传统流程,做一件衣服可能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宁波的“红帮裁缝”,曾以“一针一线”的精湛技艺和“一人一版”的匠心定制闻名于世。如今,在位于宁波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用不到一天时间就能完成一件服装的设计制作。
去年以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并部署了数字化系统,不仅实现了AI辅助下的服装设计,还能通过录入布料的厚度、克重、样式等多个数据,形成数字面料,让数字人穿上数字面料做成的数字时装。学院通过打造“数裁智缝”新场景,培养服装新时代“红帮工匠”队伍,让古老的红帮裁缝技艺焕发了新活力。随着浙江省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的临近,该校师生正借助数字智能技术,为比赛做着最后的准备。
日前,记者走进该校,和学生一起体验现代化的服装生产全流程。
教学大纲因AI而改变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数字化面料与服装设计中心,这里没有缝纫机,除了桌椅,四周是大屏幕、仪器和电脑,科技感满满。听说我们要体验“一日制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巴桂玲找来一个“简单”的客户定制给我们练手——设计制作一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礼服。
展开剩余82%面对第一个“作业”,身为设计“小白”的我们不知从何下手。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窘迫,巴桂玲招呼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大二学生徐白露和丁佳艳来协助我们。
“正式场合裙长需过膝,腰臀比要调整到0.618……”徐白露和丁佳艳和我们围成一圈,边讨论边在纸上勾画,礼服外观雏形渐显。
“请参考线图,生成一套小礼服,要求颜色深一些,下摆较垂……”我们将线稿扫描进AI软件,并输入口令,仅几秒钟,AI就生成了4套略微不同的小礼服图样: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连衣裙韵味十足,深色碎花装饰让礼服更加精致、优雅。
AI的出现颠覆了原本的教学大纲,“以前一学期60节课,有20节课的时间用来搜索资料。”巴桂玲表示,AI数据库和智能检索功能应用之后,这部分课程大大压缩,学生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花更多时间打磨作品、提高审美。
“腰带的横断有些破坏整体性。”在我们眼里颇为完美的AI设计作品,巴桂玲却一语就点出了其中的瑕疵。巴桂玲说,AI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在审美等不少方面还是需要设计师来把关和提升。“AI能算数据,但最终赋予服装灵魂的,还得靠人的审美和巧思。”巴桂玲说,接下来打版才是硬仗。
打版就是将设计想法转化成具体的尺寸,好比建筑行业的“工程图纸”,每一处都要经过精确的测量计算,丝毫马虎不得。徐白露、丁佳艳带着我们一起,很快绘制好了样板草图,并将其导入系统,虚拟模特瞬间“穿”上白裙。徐白露演示着裙长修改功能,右侧视觉效果随着左侧样板数据同步刷新。“你瞧,这就代替了之前打版的过程,AI可以根据服装呈现效果修改布片的尺寸。”丁佳艳与我们分享此前缝制样衣的痛苦经历:每缝一段就要整理熨烫防止褶皱,缝好后尺寸不合适,就得重新缝一件,这过程往往要耗时两三天。如今在AI系统的帮助下,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立即看到效果。
30分钟完成3天工作
现在,距离成衣只差最后一步——面料属性编辑。“现在布料信息可以AI扫描进数据库,不必再存放那么多布匹了。”巴桂玲解释说,“仅需20分钟,一块面料的色彩、纹理、纱支等信息就能完整录入系统,轻点鼠标,这块面料便可缝制出虚拟衬衣、西裤、包包等多种款式。”
在巴桂玲的指导下,我们选好一块巴掌大的布料,然后将它放入三台检测设备中。“面料扫描仪能够从10个角度打光扫描布料的颜色、纹理、粗糙度、透明度、金属度……”趁着设备运转的功夫,巴桂玲给我们适时补课。不到1分钟,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布片的平面图,点击放大,纺织纹理清晰可见。
接下来,我们将这块面料放入拉伸测量仪上,仪器拉伸布料,屏幕上显示出面料的拉力;最后将面料压到弯曲测量仪上,电脑显示屏上马上弹出数据。“弯曲度也出来了,数据齐了!”巴桂玲高兴地说。
数字面料上传到数据库里,使用AI软件的人员可以在线共享。“今年接入了新的AI数据库,几乎将全网的公开面料纳入其中,拿来就能用。”巴桂玲介绍。
当我们将面料填充进设计的服饰,AI自动调整布料的柔软度、垂性,一件蓝白相间的礼服展现在眼前。原本耗时3天的工作,如今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
“数字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传统服装产业的设计生产模式。”巴桂玲感叹。借助这套数字化系统,学生们可以用更短时间设计出更多爆款,不仅提升了设计效率,更激发了产业潜能。
“走,我们去‘试穿’一下。”巴桂玲带着我们走进形似太空舱的扫描仪,用我们的形体数据几秒成图。覃志银是这款“Style3D”软件开发公司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服装数字化资深培训师,只见他点击渲染键,屏幕上我们的“数字人”就穿上了这款定制礼服,旋转屏幕还能查看面料在不同状态下的褶皱变化。“红帮裁缝的‘立体裁剪’绝活,在数字空间里有了新的演绎。”覃志银感叹。
“AI生成的图片、视频还可以作为电商平台的宣传图,既节省成本,又不用约模特的档期。”覃志银说。目前,头部服饰品牌已经尝鲜采用AI样图进行预售,避免库存积压,“还原度能达到90%,大约能节省50%至70%的成本”。
百年匠心与智造深度融合
用AI设计的虚拟服饰能否真正走向生产线?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又来到了学校的智慧生产车间。
甫入车间,我们就看到墙上的智慧大屏密密麻麻地列着订单、计划日期、日产量等数字和流程图。我们设计的服装也被挂上任务面板。
在自动裁床区,机械臂正以毫米不差的精度切割着布料。巴桂玲按下按钮,机器扯着布料移动到另一端铺平,一张塑料膜覆盖在布料上。“嗡——”一声闷响,机器启动负压装置,塑料膜如吸盘般瞬间紧贴布料,将每一寸织物牢牢固定在裁切台上;再按一下屏幕,三把机械刀伸出来,按照我们的样图自动裁剪布片……
“原本这一流程就需要4个人,现在一个人操作这台机器可以同时裁剪几十张布片。”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时装学院副院长王薇薇告诉我们,机器生产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保证裁剪的精度。“看这精度,不输当年红帮老师傅的‘一把剪刀走天下’。”
在我们头顶,是错综复杂的机械传送带,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被称为“空中走廊”的智能悬吊系统。上一个流程的操作员将衣服裁片挂在头顶的悬吊衣架上,系统根据事先输入好的工序工段将衣架送到下一道工序操作员手里,减少了物料搬运、捆扎、传送的人力成本,提升效率20%左右。
我们跟随传送带来到缝纫点位,和车间工人一起操作缝纫机,每一台缝纫机前的屏幕随着任务的变更跳转样板图纸,“照着屏幕缝,不会出错”。王薇薇一边指导我们动手操作一边说。缝纫针就如游龙穿梭,精准的走线技法与AI预设的3D针迹轨迹完美重合——当最后一剪落下,电脑里的数字礼服就化作实体,我们迫不及待取出衣服套在模特身上,颜色、尺寸、质感,都和AI显示的一模一样。
自动裁床机将布料裁剪成电脑设定的形状;智能吊挂机将裁剪好的布料依次传送至每道工序的工人座位前;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智慧数字化工厂,服装“制造”已经变为“智造”。他们用“数裁智缝”新场景,为红帮裁缝精益求精的精神注入数字基因,实现了百年红帮“匠心”精神与当代“智造”深度融合。
发布于:北京市申宝策略-线上配资网-配资交易平台-股市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